最近印度国防圈里扔下了一颗大雷,国防部长辛格在社交媒体上那叫一个意气风发,正式宣布跟印度斯坦航空公司(HAL)签了笔泼天的大单:再来97架“光辉”MK1A战斗机。
这笔买卖价值超过70亿美刀,被吹成了印度“自力更生”的又一座丰碑。看这架势,新德里是真把自己当学生,想照着隔壁邻居的作业抄一份,也给自己垒一道空中长城。可问题是,这条路,是你想走就能走的吗?
说白了,这更像是一场押上国运的豪赌。要知道,连他们家花大价钱请回来的法国“阵风”,都在传闻里被巴基斯坦的歼10CP揍得找不着北。现在扭头指望这性能一直饱受争议的“光辉”来挑大梁,这操作多少有点让人看不懂。
阵风神话一戳就破
在印度,关于自家战机的叙事,总能写出一部好莱坞大片。媒体成天鼓吹“阵风”怎么在模拟空战里“吊打”中国的“霹雳15E”导弹,就是为了给后面那114架的大订单铺路嘛。
这种“先放风、再下单”的把戏,印度军方跟法国达索公司早就玩明白了。一个急着秀肌肉,一个捧着金主爸爸,双方一拍即合。
可惜啊,现实总比剧本要残酷。就在“阵风神话”吹得最响的时候,它在印度三天两头出事,搞得法国人都有点挂不住脸,悄悄暗示是不是飞行员的操作有问题。
更丢人的是被寄予厚望的“光辉”,之前交付的8架里,竟然有6架因为没发动机直接在机库里“趴窝”。这一下就把底裤给露了:印度的飞机制造,说穿了就是个“组装厂”,核心零件全靠进口,自己干点搭积木的活儿。
老大哥也靠不住了
想学中国模式,就得先看看人家抓住了什么样的历史机遇。中印两国的现代战机工业,根子上都离不开俄罗斯的技术。可当年,中国拿到的是能跟美军F15掰手腕的苏27,那是真正的顶级货,这才有了后来独立自主的坚实地基。
中国就是踩在这块石头上,一步一个脚印,从歼10到歼20,硬生生“熬”出了一条自己的路。
但印度现在面对的牌局完全不一样了。那个能引进顶尖技术、关起门来慢慢消化吸收的黄金时代,早就过去了。俄罗斯自己的战机技术,尤其是在隐身这块,已经被中美甩得看不见尾灯了。
当年俄印合作的T50五代机项目最后闹得不欢而散,莫斯科怎么可能还把压箱底的宝贝技术掏出来给你?老师自己都快跟不上了,你这个学生还怎么学?
西方喂的都是空心汤圆
既然东边的路走不通,那就往西边看。俄乌冲突把俄制装备的短板暴露无遗,印度也开始加速“去俄化”,把橄榄枝抛向了法国和美国。但这无异于刚出虎穴,又入狼窝。
西方国家对核心技术的转让,那叫一个精打细算。印度想要的是能自己随便改、随便升级的“源代码”,可人家给你的永远只是一个不许打开的“黑盒子”和一条“组装线”。
法国人巴不得印度把114架“阵风”全买了,但想要发动机、雷达的核心技术?想都别想。所谓的60%本土化生产,在关键系统被法国攥得死死的情况下,听起来就像个笑话。
更何况,现在的白宫主人是特朗普,他的“美国优先”政策意味着任何技术合作都可能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。万一哪天关系紧张,他随时能掐断你的脖子,让你的生产线一夜瘫痪。这种建立在沙滩上的国防体系,一个浪头就能拍散架。
这毛病藏在骨子里
说到底,装备背后,是一个国家的整个工业体系和科研文化。中国人信奉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,有一大批愿意坐几十年冷板凳,死磕一个技术难题的科学家。
反观印度,工业基础薄弱是出了名的。就说生产“光辉”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,它那糟糕的维护记录,早就让它背上了“寡妇制造者”的骂名,经它手修理过的飞机,坠毁率高得吓人。
你很难想象,一个连飞机都修不好的厂子,能造出世界顶尖的战斗机。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了,而是一种刻在工业文化骨子里的“粗枝大叶”。
当中国已经在布局六代机的时候,“光辉”在很多人眼里还停留在二代半的水平。这种天壤之别,已经不是买几架飞机、签几份合同就能填平的了。
笔者以为
印度的雄心壮志值得尊重,但它选择的这条路,实在是让人捏把汗。总想着走捷径,用“市场换技术”的买办思维去弯道超车,结果往往是绕进了死胡同里。
国家安全的核心,从来不是靠买几个外国的“铁疙瘩”就能换来的。真正的国防现代化,在于脚踏实地的工业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技术攻坚。中国的路已经摆在那里,而印度,似乎还在十字路口迷茫。与其苦苦“等风来”,不如踏踏实实“自己造船”,否则,“印度洋之梦”,恐怕终究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影。
配资公司介绍,网上配资网,国内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