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刚给西安城墙的垛口描上一层金边,西羊市老巷里的腊汁肉铺子就已经热气蒸腾。老铁锅蹲在煤炉上,咕嘟咕嘟炖着深褐色的老卤,八角、桂皮、花椒的复合香气混着肉香,能飘出半条街去。案头的铁砧板上,师傅抡着明晃晃的菜刀,“当当当”地剁碎肥瘦相间的腊汁肉,肉汁顺着刀缝往下渗,亮晶晶的。旁边的铁鏊子上,白吉馍被烙得鼓起金黄的壳,“滋啦”一声翻面,那焦香能勾得人迈不动腿。蹲在马路牙子上的老陕接过刚夹好的馍,顾不上烫,张嘴就咬,酥脆的馍皮混着软糯的肉,油汁顺着嘴角往下淌,他却眯着眼直咂嘴:“嘹咋咧!”——这,就是刻在西安人骨子里的幸福滋味。
从秦风汉韵里走来的“肉夹子”西安人说起肉夹馍,总爱追溯到两千多年前。这金灿灿的馍夹肉,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。早在战国时期,《周礼》中就有“八珍”的记载,其中“渍”便是将生肉切薄片,用酒、酱油等腌制,有点像今天的酱肉雏形。而“腊汁肉”的“腊”字,在古代指的是一种用盐和香料腌制后风干的保存肉类方法。到了汉代,张骞出使西域,带回了芝麻、胡桃等,也可能间接促进了香料在肉类烹制中的应用。
展开剩余83%真正让腊汁肉发扬光大的,据说与唐代的“胡饼”有关。那时长安城里胡商云集,胡饼(一种烤制的面饼)风靡一时。有人尝试将炖得酥烂的腊汁肉夹入胡饼,没想到竟成就了一段美食传奇。不过,那时候可能还不叫“肉夹馍”,而是更直白的“肉夹子”或“夹肉胡饼”。
清末民初,西安城里的腊汁肉铺子多了起来,其中以“樊记”最为出名。老辈人说,当年樊家的腊汁肉,用的是祖传的老卤汤,每天晚上把新鲜肉下进去,小火慢炖,第二天一早出锅,香得能把整条街的人都叫醒。那时候的肉夹馍,馍是死面的,更有嚼劲,肉是纯瘦的,吃起来不腻。不像现在,讲究肥瘦相间,馍也多是半发面的白吉馍,口感更松软。
一锅老卤的“岁月醇香”腊汁肉夹馍的魂,在那锅老卤汤里。西安人管那锅汤叫“老汤”,讲究的店家,这锅汤可能传了几代人,“百年老卤”并非虚言。每天卤完肉,都要把汤过滤干净,撇去浮油,第二天再添水、加香料、下肉。就像老话说的:“汤越老,味越醇。”
这老汤的配料,各家有各家的秘方,但八角、桂皮、花椒、小茴香、丁香、草果、香叶这些是基础。有些还会加罗汉果增甜,加党参、黄芪提鲜,甚至有放十几二十种香料的。但老师傅说,香料不是越多越好,关键在于配比,不能喧宾夺主,抢了肉的本味。
肉的选择也有讲究,最好是本地的秦川牛,或者关中黑猪的硬肋肉。这部分的肉肥瘦相间,筋膜少,卤出来既软糯又不失嚼劲。“七分瘦三分肥”是黄金比例,太肥腻,太瘦柴。肉买回来,先要用清水浸泡几个小时,泡出血水,再焯水去腥。然后把肉整齐地码进卤锅,倒入老汤,以没过肉为准。大火烧开后,转小火慢炖,“咕嘟咕嘟”三四个小时,直到肉能用筷子轻松戳透,入口即化才算好。
捞肉也是个技术活,得用特制的长柄铁勺,轻轻翻动,避免把肉搅碎。捞出来的肉,要放在竹篾编成的盘子里沥油,稍微晾凉,这样切起来才成型。那颜色,红亮红亮的,油光锃亮,还没下口,口水就先流下来了。
白吉馍的“酥香密码”光有好肉还不行,还得有好馍来配。肉夹馍的馍,西安人叫“白吉馍”,得名于陕西的白吉镇(一说为“白骥”)。这馍的讲究,一点不比肉少。
传统的白吉馍是“死面”做的,不用酵母发酵,靠的是“老面肥”引子,属于半发面。面粉要用关中产的冬小麦磨的高筋粉,筋道足。和面时加一点点碱面和盐,用温水和好,反复揉搓,直到面团光滑筋道。然后揪成剂子,一个个搓成长条,再盘旋起来,擀成圆饼。
烙馍用的是“铁鏊子”和“炉膛”。先把圆饼放在烧热的铁鏊子上烙,烙到两面微黄,有花纹了,再放进炉膛里“烘烤”。炉膛里烧的是炭火,温度极高,馍放进去,靠着炉壁的热力,迅速膨胀起来,表面烤得金黄酥脆,像个小鼓一样。这个过程叫“三翻六转”,得不停地观察,及时翻面,不然很容易烤焦。
好的白吉馍,“皮酥里嫩,层次分明”。拿到手里热乎乎的,沉甸甸的。轻轻一掰,“咔嚓”一声,酥皮掉渣。里面是蜂窝状的气孔,松软又有嚼劲。这样的馍,才能吸饱肉汁,又能在嘴里形成“酥、软、香、糯”的复合口感。现在有些店家图省事,用烤箱烤馍,虽然也能烤熟,但总觉得少了那股炭火的香气和铁鏊子烙出来的独特焦香。
肉与馍的“黄金搭档”肉夹馍,肉是灵魂,馍是骨架,两者缺一不可。怎么把肉夹进馍里,也是有学问的。
首先,肉要“现切现夹”。客人点单了,师傅才从卤锅里捞出肉,按客人要求的肥瘦比例,放在砧板上,“当当当”地剁碎。剁肉的时候,要边剁边淋一点卤汁,这样肉才滋润,不干柴。剁好的肉,有的店家会加一点点青椒丁或者香菜,解腻提鲜,但传统的老西安肉夹馍是不加这些的,讲究的就是肉香和馍香的纯粹结合。
馍呢,要从侧面用刀划开一个口子,但不能切断,像一个张开的嘴。然后把剁好的肉塞进去,边塞边用勺子压实,让肉肉和馍馍充分接触。塞得鼓鼓囊囊的,才算合格。
拿到刚出炉的肉夹馍,一定要趁热吃。第一口下去,先是“咔嚓”一声脆响,那是馍皮的酥;接着是馍的松软和肉的软糯;然后,肉汁在嘴里爆开,咸香浓郁,带着一丝丝回甜;再细细品味,能尝出香料的复合香气和老卤的醇厚。肥肉部分已经炖得入口即化,一点不腻;瘦肉部分酥烂入味,纤维分明。馍吸饱了肉汁,变得更加香软。一口接一口,根本停不下来,越嚼越香,越吃越有味。
西安人吃肉夹馍,还喜欢配一碗“粉丝汤”或者“鸡蛋汤”。汤是清淡的,刚好中和肉夹馍的浓郁。也有人喜欢就着大蒜吃,一口肉夹馍,一瓣生大蒜,那叫一个“嘹”!更有甚者,会把肉夹馍掰碎了泡在羊肉泡馍的汤里,又是另一种风味。
街头巷尾的“西安味道”在西安,肉夹馍无处不在。无论是繁华的商业街,还是僻静的老巷子,总能看到挂着“腊汁肉夹馍”招牌的小店。早上,上班族买一个当早餐,顶饱又抗饿;中午,学生党来一个,物美价廉;晚上,夜归人来一个,暖心又暖胃。
不同的店,味道也略有不同。有的店卤汤偏咸香,有的偏酱香;有的馍烤得格外酥脆,有的则更注重内部的松软;有的肉切得碎,有的则切成大块,更有嚼头。住在东木头市的老王就有自己的心得:“想吃肥一点的,去巷口那家‘李记’,他家的肉炖得特别烂乎;想吃瘦一点,馍脆一点的,得去西头的‘王魁’,他家的馍是老式做法。”
以前,肉夹馍是按“两”卖的,一两肉夹一个馍。现在多是论个卖,分“纯瘦”、“肥瘦”、“优质”(肉更多)几种。价格也从几块钱涨到了十几块钱,但依旧是西安人最亲民的美食之一。
如今,西安的肉夹馍也走向了全国,但很多外地的肉夹馍,要么馍不对,要么肉不对,要么卤汤不对,总让人觉得差点意思。西安人说:“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我们这锅老卤,没有我们这关中的面,更没有我们这西安的水土和烟火气。”
夜幕降临,西安的街头依旧灯火通明。肉夹馍铺子的师傅们还在忙碌着,铁鏊子上的馍“滋滋”作响,砧板上的肉“当当”剁碎。食客们捧着热气腾腾的肉夹馍,吃得心满意足。空气中弥漫着肉香、馍香和卤汤的香气,混杂着市井的喧嚣和人们的笑语,这就是最真实、最诱人的西安味道。
一个小小的肉夹馍,承载着西安千年的历史文化,也浓缩着西安人的生活百态。它不奢华,却实在;不张扬,却醇厚。就像这座古都,历经沧桑,却始终保持着那份朴实和厚重。咬一口肉夹馍,品味的不仅是肉与馍的完美融合,更是西安这座城市的岁月沉淀和独特风情。
发布于:陕西省配资公司介绍,网上配资网,国内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