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岩岛对峙反常一幕:实弹演习区一划,菲船群为何急撤?
大清早的海面,一道白亮的水柱猛地砸进船窗,玻璃“哗啦”一声碎了一地。你可能会问,到底咋了?16日上午到17日下午这段时间,黄岩岛附近又起风浪了。地点就在吕宋岛三描礼士省以西大概90海里那片海面,参与的都不小:菲律宾这边渔业巡视船、海警船、渔船一大拨;中方这边海警和护卫舰整齐压上。关键就一瞬间——中方525号护卫舰对外广播设立实弹射击演习区,菲方那边本来摆开的阵型,转身就撤。这一进一退,信息量很大。
先把场面摆清楚。菲方这次阵势不小,渔业巡视船10艘、海警船2艘、渔业支援船1艘,还有三四十条渔船,分成北、东、南三个集群。北边是3005、3007、3008、3016,距离黄岩岛25到30海里;南边是3009、3012,偏西南20到30海里;东边才是主角区,3006、3014加上“玛玛拉卡亚”,配合海警4409、8301,再顶着三十来条渔船,位置在黄岩岛以东20到30海里。说白了,北南两侧打“花活”,东边冲主线。你要是只看阵型,感觉像是要“摸线试探”一把。
中方这边怎么站位?很直白,护卫舰525、552、571、573、526分布在岛的北、东、南三个方向,海警5101、3306、3305、21559、5201、21562、3105、4202、3302排成一道“门”。配上大型渔船、运输船压阵,讲究的是拦截和控场。说回那道刺眼的白水——海警5201和21562对上了菲律宾渔业与水产资源局的“冈贝拿督”号MMOV-3014,两个方向高压水炮一顶,直接把它怼在当场。视频里,驾驶室里的人被水压吓得往后躲,有的还想关舱门,结果门都没来得及拉上就被水打回去了。这不是影视镜头,那是真人真事,整整半小时,3014的舰桥观察窗玻璃基本没剩几块,舱里进水,主机熄火,外壳多处变形,船当场没了机动性。
这船当时还想走个外切,或者用撞击“挤”出通道。说实话,这招有点“钢”。可在航道被夹击的情况下动不起来,熄火了又想重新点火腾挪,也没成。你说拼不拼?挺拼的。可结果呢,水炮精准压制,驾驶台都靠不近,指挥链断档,整条船就像被人按住了“暂停键”。
更有意思的是后面这茬。16日早上八点左右,525号护卫舰对外广播:在吕宋岛三描礼士省以西90海里那片海上划设实弹射击演习区。这一下,画风突变。演习区正杵在菲方东向实施的主要路线口子上,等于“在你必经之路立个牌子”。你猜怎么着?不一会儿,有船在演习区里的,开始往东边退;到了当天下午三点,东集群基本全线撤出这块区域;到了17日下午四点多,只剩个别船躲在黄岩岛以东40到50海里徘徊。原本在东面作为指挥的海警4409、8301,也没再往前探行,没过12海里那条线。很多人问,这是怕了,还是算计清楚了?我觉得,更像是“不要拿小赌去换大输”。
别急,我们把费尽心机的战术思路捋捋。第一,南北两侧搞牵制,就是想给东面的渔船和巡视船扫出一条试探通道;第二,渔船顶在最前面当“肉盾”,在海上不是新鲜事,但真见着总让人心里堵——谁家渔民是干这个的?第三,东面的海警船当指挥中枢,一边临场调度,一边利用补给的名义压近12海里,伺机试探。说白了,就是“人多势众、层层推进”的打法。可它有个前提,得对面不想把局势上到更高等级。演习区一划,这个前提没了。
你看这全程,两处“反常”。一个是3014在高压水炮下尝试以撞击突围,这在海上执法对峙里很少见,风险太大;另一个就是突然撤离的速度和决绝,头天还摆开阵型,转头就“见好就收”。这两处反常,恰恰解释了一件事:现场是真有压力的,且对后果的权衡可不轻。有人会说,那不就怂了吗?我不这么看。海上这点事,一步错,不止一船两船的代价,是整条线的被动。“指挥船不越雷池”,与其说是胆小,不如说是把“红线”刻在脑子里了。
说到这儿,不妨聊聊大家最关心的三个点。第一,渔船到底该不该被推到最前面?你想想,谁都晓得渔民是弱势群体,风吹雨打吃的苦够多了,要是再当“挡箭牌”,这就过了。海上对峙有规矩,民用船舶别卷进去,这是常识。第二,高压水炮用得合不合适?我看,现场用的是“非致命压制”,目标是驾驶室和舰桥,这确实是执法套路里的“强制手段”。说句中肯话,只要不上致命级别武器,水炮就是控制风险的下限手段,代价小、效果快。第三,演习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?很直接,它把对手的推进路线“掐住了”,同时把风险门槛提起来,谁要往里钻,心理压力和法律风险双重叠加。这就叫“划线而不碰线,控局而不失控”。
你可能还在琢磨,菲方的“东集群”本来是主攻方向,怎么说撤就撤了?场上信息的变化,往往比船的速度还快。一旦指挥判断“突进收益”小于“潜在代价”,更何况对面阵位完整、拦截链条清晰,再硬顶就是自找难看。老实讲,这回“狐假虎威”的盘算没盘成,退一步,保住面子,也保住后续谈判的空间。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从社会层面看,这事儿戳到大众的两大焦虑。一个是安全感——海上的事,别拿民船冒险,大家心里都揪着;一个是边界感——什么能做、什么不能做,越线不光是新闻标题,背后还牵着渔场、航道、保险、渔民生计一大串东西。换个角度看,这种对峙其实也是在“试红线”,在测试对方的反应节奏和决心强度。说句人话,谁都想占便宜,但谁也不想“输得裤头都没了”。
再把镜头拉回当时的瞬间。3014的驾驶室里,船长和大副进退失据,拉门躲水炮,几次被打回去,脸上那种慌张,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。外面水柱还在“嗡嗡”地打,玻璃渣子到处是,舱里开始进水,主机熄了火,有人还伸头往外看,没看两秒又被水顶回去。你说残忍不?现场就是这么硬。可也正因为这种硬,才把“可能的碰撞”拦在更前面。说白了,水炮是为了不走到那条更危险的线。
有意思的是,17日下午四点左右,海面安静了不少。个别船在黄岩岛以东四五十海里漂着,像是在等消息,也像是给外界一个“我们还在”的姿态。可指挥船没再往前,都在12海里之外晃悠,这个分寸把握得很明确。有人说这叫“留有余地”,我看更像“心里有数”。
说实话,我刚看到那段视频时也“咯噔”一下,心里头不是滋味。可冷静琢磨,这一回合下来的逻辑链挺清楚的:菲方三向牵制、东向试探;中方立体控场、精准压制;关键节点是演习区广播,强度一上来,对面自发降级。你会发现,海上执法不止是船对船,更是“信号对信号”。能不能把矛盾压在非致命层级,能不能用程序化的动作控住节奏,这些都挺关键。
说到这儿,留几个问题给你思考,也欢迎在评论区掰扯掰扯。渔船到底该不该在类似场合被推到前面?水炮这种手段,在你看来是必要、还是过了火?演习区这种“无形之墙”,是不是比近距离拉扯更有效?还有个现实问题,常态化对峙,对渔民的作业、保险、补贴、避险机制,怎么补上这块短板?你怎么看,成不成?咱们聊聊。
配资公司介绍,网上配资网,国内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